大明第一悬案,悬而未决长达六个世纪……
谈到大明王朝的首要悬案,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——便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,其叔父燕王朱棣不服,发起兵变将他逼下皇位。自此,朱允炆的下落成谜。有人说他在宫中自焚身亡,也有人传他从地道逃脱,消失无踪。至今,没有确凿证据能证实建文帝到底生死如何。如果他真没死,那么他究竟躲藏何处呢?
然而,历经六百多年,这个谜团似乎有望揭晓。近期,有消息称法国著名足球明星弗兰克·里贝里很可能是建文帝的后裔!
世事难料,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失策就是接班人的选择。彼时的皇位继承原本十分简单,父传子,长子优先,次子居后。朱元璋有24个儿子,选择哪个儿子都能稳坐天下。可他偏偏另辟蹊径,将皇位传给了孙辈。起初,朱元璋意图传位给嫡长子朱标,但朱标英年早逝,37岁便因病去世。按理说,接班应改由其他儿子承担,但朱元璋却不满弟弟们,最终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,也就是他的孙子。
朱允炆无疑是“意外之喜”。本不该轮到他当皇帝,按理应是朱标的嫡长子继位。朱允炆的母亲是朱标的妾室,他在朱元璋的孙辈中仅排第三。朱标的长子朱雄英虽名字霸气,却早夭;长房夫人常氏亦早逝,偏房吕氏遂扶正,她的长子朱允炆由此幸运登顶嫡长孙之位。
朱允炆之所以受到朱元璋青睐,不全靠运气。他从小聪颖好学,胸怀抱负,性格温和乖巧,孝顺体贴,深得祖父欢心。尤其是在1396年,朱元璋去世前两年,年仅19岁的朱允炆向祖父提议修改《大明律》。虽《大明律》开创了法治之基,但过于严苛,不利长远治理。朱允炆的见解令朱元璋十分欣慰。
展开剩余84%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,自有其道理。但他破天荒地隔辈传位,违背了历代传承惯例。朱元璋驾崩后,朱允炆即位,天下便开始动荡不安。
朱元璋的众儿子对朱允炆继位强烈不满,认为他不过是个“没长毛的孩子”,不足以担当大任,甚至怀疑他会葬送大明江山。尤其是秦、晋、燕、代、谷、辽、宁、庆、肃等九位藩王,尤为愤懑。
朱允炆心知肚明叔父们的不满,聪慧如他,也早察觉朱家天下难以掌控。朱元璋生前,朱允炆便担忧藩王拥兵自重,违法乱纪,开始筹谋削弱藩王权力。朱元璋问他对策,他建议先以德化之,以礼制之,若无效则削地,再无效则调人,极端时才举兵剿灭。
朱允炆的意思是削藩须循序渐进,但他一上位便急于行动。与此同时,诸藩王也开始蠢蠢欲动,局势剑拔弩张。于是,朱允炆任用齐泰、黄子澄等人推行削藩政策。
1398年五月建文帝即位,八月起陆续罢免、流放多位藩王,如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,流放云南;齐王朱榑、代王朱桂也被废;岷王朱楩流放漳州;湘王朱柏被迫自焚,朝野震动,人心惶惶。
燕王朱棣对此忍无可忍。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,性格强势,早有称帝野心,一直对朱允炆不屑。见其叔上对其他藩王动刀子,他暗中积蓄力量,准备起兵造反。
1399年8月,燕王朱棣正式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起兵。叔侄两代人间的内战由此爆发,持续三年。
大明朝局面极其动荡。朱元璋初建大明,曾反腐肃贪,残酷清洗朝中官员;朱允炆继位后,内战爆发,三年自相残杀。直至1402年6月,战争终结。
老辣的朱棣最终攻破京城,朱允炆尚未稳坐皇位即败退。朱棣入主北京,开始大清洗,处死朱允炆的重臣如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、景清等。
朱棣杀伐手段极其残忍,除灭黄子澄一族九族,更创造“灭门十族”之法,屠尽方孝孺家族亲戚朋友,受牵连者多达数千人。
但朱棣杀光了众臣,却未寻获朱允炆本人。朱允炆下落不明,死无尸证。当时有人举报说他在宫中引火自焚。朱棣亲赴验尸,却发现尸体烧焦,难辨真假。
一名太监指认数具尸体为皇帝、皇后、皇太子。朱棣对其中一具焦尸强挤泪水,口中念道:“傻小子,何苦至此?”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。
朝臣们齐声跪拜,请朱棣继承大统。朱棣谦辞数日后登基,即永乐帝。
朱允炆实为可怜,执政短暂,未获庙号。至明弘光元年(1645年),南明朝廷才追尊他为明惠帝,然而当时明朝已亡,其皇帝身份未获正统承认。
后人称他“建文帝”,虽有“帝”字,却难辨朝代,历史尘封。
建文帝继位后推行改革,宽待文士,减轻赋税,裁撤冗员,废除祖父遗留的严苛法律,意图休养生息,似乎欲复制“文景之治”的盛世。
可朱允炆心急如焚,尚未成为“汉文帝”便急于削藩,效仿“汉景帝”削弱藩王权力。汉景帝削藩引发“七国之乱”,险丧江山,朱允炆贸然行事,埋下祸根。
朱棣虽称帝,却时刻悬念朱允炆是否真正死亡。焦尸疑云笼罩,他派人四处打探。甚至全国和尚道士被逐一登记清查,派人以找张三丰为由耗费十六年寻访朱允炆踪迹。派遣郑和下西洋,也隐含寻找建文帝的秘密任务。
关于朱允炆是否死去,众说纷纭,成为历史迷雾。
官方认定他自焚而亡,史书多依此,但朱棣本人亦有怀疑。
更流行的传说是朱允炆逃亡后隐居湄江观音崖,出家为僧“应文和尚”,并留下许多对联诗文。其中《逊国后赋诗》流传甚广:
牢落江湖四十秋,萧萧华发已盈头。
乾坤有恨家何在?江汉无情水自流。
长乐宫中云气散,朝元阁上两声愁。
新蒲细柳年年绿,野老吞声哭未休。
出家为僧说法颇有渊源。传闻朱元璋临终时曾对刘伯温言:“既得天下,如何教孙守业?”刘伯温赠送铁盒一只,内藏生死计策。靖难之役时,朱允炆打开铁盒,见袈裟、剃刀等法器,顿悟需出家为僧以避难。
另有学者考证,朱允炆非僧而为道士,隐居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宫。
无论僧道,朱棣对其下落念念不忘,指派重兵探查,耗费大量人力物力。
《明神宗实录》载,1574年万历皇帝曾询问大学士张居正关于建文帝生死,张居正答曰建文帝确实逃离地道,三十四年后一老人自称朱允炆至云南求“骨归故国”,万历帝曾亲接此人,予以安养。
张居正为内阁首辅、帝师,身份尊贵,言辞可信,昭示建文帝逃亡的可能。
朱允炆自幼聪慧,不可能坐以待毙,必有逃生谋划,怀抱复兴大明的远志。
若朱允炆逃亡,他究竟去了何方?
所有推测都难经历史事实考验。近年法国球星里贝里的爆料或成破局关键。
里贝里,1983年生,2006年世界杯表现卓越,助法国击败西班牙,一战成名。后加盟拜仁慕尼黑,荣膺欧洲足联最佳球员、世界足球先生第三名。
里贝里曾接受德国媒体采访,自曝祖先是中国人,经历过乞丐、和尚,最终为皇帝。他家中藏有多件中国古董,且有祖辈遗言,称先人来自遥远东方。
这种身份极易让人联想到朱元璋,因他是历史上唯一兼具乞丐、和尚和皇帝身份的人。但朱元璋即便有草根经历,也不可能远赴欧洲留后代,且其称帝后多在国内活动。故里贝里所指祖先,很可能是建文帝。
朱允炆逃亡后出家或为乞丐皆有可能,且逃至海外甚至欧洲,也不无道理。
回顾当时形势,靖难之役后朱棣控制北方,南方尚未收复,建文帝若逃,必向南走。专家推测,他先行至云南,再辗转东南亚。
当时东南亚穆斯林经商兴盛,年轻俊朗的朱允炆极有可能与穆斯林女子邂逅,生下一子。此子或其后代辗转欧洲,定居法国。
后代又与法国女子结合,传承至今。
里贝里名字全称比拉勒·优素福·穆罕默德,显见有穆斯林血统,很可能是朱允炆与穆斯林后裔的混血,也可以说是朱元璋家族的远裔。
至此,大明第一悬案——朱允炆生死谜底或许能得到解答。
当然这仍属推测,历史真相无人可知。
对此,人大历史系教授、明史专家毛佩琦认为,里贝里作为建文帝后代的说法并非空穴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亲身经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